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3:55:20  浏览:84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财政部


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财政部
财会(2001)1038号



为了加强对珠宝评估业的管理,规范珠宝评估运作行为,提高珠宝评估执业质量,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认定范围
在珠宝评估岗位上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二、申报条件
凡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报认定注册珠宝评估师。
(一)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无不良执业记录;
(二)大专以上学历;
(三)2001年6月30日前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具有珠宝评估相关专业(珠宝鉴定、商贸、教学、研究等)工作经历十年以上;
(五)具有国家注册珠宝质检师资格或相当资格;
(六)参加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举办的珠宝首饰评估高级培训班,并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者;
(七)在珠宝首饰评估方面有特殊贡献者。
三、申报材料
申请认定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必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样表附后);
(二)学历证书原件及两份复印件;
(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原件及两份复印件;
(四)国家注册珠宝质检师或相当资格的证书原件及两份复印件;
(五)参加珠宝首饰评估高级培训班证书原件及两份复印件;
(六)所在单位考核鉴定两份;
(七)与珠宝评估有关的业务工作总结两份。
四、认定组织
注册珠宝评估师资格认定工作由财政部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五、认定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珠宝评估人员,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同意后,由所在单位向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专业委员会(简称珠宝评估专委会)提出推荐名单。
(二)珠宝评估专委会对申报人员的资格进行初审,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三)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初审名单进行资格复审,提出拟认定的人员名单,报领导小组评审认定。
(四)领导小组评审认定的注册珠宝评估师,由财政部颁发注册珠宝评估师证书。
六、认定时间
有关认定工作的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七、认定要求
(一)申报单位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审核和申报工作。
(二)凡是违反有关评估法规及在执行珠宝评估业务中有违纪行为者不得申报。
(三)申报单位应优先推荐具备申报条件且在第一线从事珠宝评估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附一: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李 勇(财政部部长助理)
副组长:张蓓莉(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主任)
刘 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
成 员:王子林(中联资产评估公司总经理、博士)
陈东升(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
长、经济学博士)
蔚长海(北京朔源玉石加工有限公司总经
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杨立信(国家宝石监测培训中心主任、博
士)
胡建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考试中心主
任)
骆小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中心主
任)
陈 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副研究员)
李 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综合部主
任)
办公室主任:刘 萍(兼)
成 员:陈 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
中心副研究员)
李 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综合部
主任)
韩立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综合部
副主任)

附二:注册珠宝评估师执业资格认定申请表

申 请 人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制
填 表 说 明
1.本人学习和培训工作经历从高中以后开始填写。
2.呈报单位鉴定意见包括对申请人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和是否同意申报等方面的内容。
3.请将一寸免冠照片贴于贴照片处。
4.请认真填写本表,用五号宋体打印。纸不够,可另附。
5.本表一式两份。
-------------------------------------------
|姓 名| |性别| |民 族| | |
|----|--------|--|------|----|------| |
|政治面貌| |籍贯| |出生年月| | |
|----|-----------|------|-----------| 贴 |
|文化程度| | 所学专业 | | 照 |
|----|-----------|------|-----------| 片 |
|毕业时间| |参加工作时间| | 处 |
|----|-----------|------|-----------| |
|职 称| | 职 务 | | |
|-----------------------------------------|
|已获资格和 | |
|相关证书编号| |
|-----------------------------------------|
|工作单位| |
|----|------------------------------------|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 |
|----|---------------|----|-------|-------|
|电 话| |传 真| | |
|-----------------------------------------|
| 本人主要工作经历 |
|-----------------------------------------|
| |
| |
| |
-------------------------------------------

-------------------------------------------
| 本人主要学习及培训经历 |
|-----------------------------------------|
| 时 间 | 学习及培训内容 |
|--------|--------------------------------|
| | |
|--------|--------------------------------|
| | |
|--------|--------------------------------|
| | |
-------------------------------------------

-------------------------------------------
| 本人主要业绩、著作论文、技术报告等成果 |
|-----------------------------------------|
| |
| |
| |
-------------------------------------------

-------------------------------------------
| | |
| | |
| 呈 | |
| 报 | |
| 单 | |
| 位 | |
| 鉴 | |
| 定 | |
| 意 | |
| 见 | (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初 | |
| 审 | |
| 单 | |
| 位 | |
| 意 | |
| 见 | (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复 | |
| 审 | |
| 单 | |
| 位 | |
| 意 | |
| 见 | (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领 | |
| 导 | |
| 小 | |
| 组 | |
| 意 | |
| 见 | (盖章) |
| | |
| | 年 月 日|
|---|-------------------------------------|
| | |
| 备 | |
| | |
| 注 | |
| | |
-------------------------------------------


2001年7月1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和河北省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复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和河北省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复

国函〔2011〕151号


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海洋局:
国土资源部《关于报请批准天津市和河北省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请示》(国土资发〔2011〕18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天津市和河北省间的海域行政区域界线。
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要按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海洋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管理责任,依法加强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健全维护涉界海域社会稳定的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理涉海界线纠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共同促进界线附近海域社会稳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海洋局要加强对两省市人民政府海域行政界线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做好相关督促检查工作。

国务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


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

(2003年9月8日)

教财〔2003〕6号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为农服务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帮助改善学生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确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和劳动技能,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群众、服务农村社会的责任感;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多种资源,积极开展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为农服务功能,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服务。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要按照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努力把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实验、优良品种繁育、先进科技示范、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场所。

  二、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多渠道地解决好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场所建设问题。确需提供用地的,鼓励使用荒山、荒坡、荒地;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特别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应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改变农用地用途或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的,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手续;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应保证不改变耕地用途,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学校要管好、用好勤工俭学场所用地,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各地在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调出的土地、校舍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用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各种资源,各级各类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要为农村学校的劳动实践提供方便。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增加的收益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学生生活。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因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收益增加而减少学校正常教育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调剂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出资支持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把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项目引入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进行试验和推广,培养更多的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建设统筹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要本着积极扶持、促进发展的原则,认真解决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认真予以落实。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考核、表彰等制度,重视劳动实践场所队伍建设,对因工作需要到劳动实践场所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方面应享受与其他教师的同等待遇。严禁向教师和学生摊派创收指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办好已有的劳动实践场所。要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增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为农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工作。

  农村学校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劳动实践场所管理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根据课程改革需要,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劳动实践场所参加活动,不得随意增减劳动实践时间。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劳动实践场所管理。

  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应积极主动承担学校富余人员的转岗分流任务,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要保证安全。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指导。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